打开无障碍阅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食品安全 > 动态公示

科普 | 维生素D又被“表扬”了!新研究发现,它有利于免疫调节

  • |
  • |
作者:湛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来源:本网 | 时间:2022-03-01 17:17:35 点击数:-

  2022年1月刊发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补充维D可使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下降22%。也就是说,保证维生素D摄入充足,有利于免疫调节。①

640.png

  该研究招募了25871名参试者,年龄在50岁及以上,平均进行了5.3年的随访研究,来衡量自体免疫疾病的发展状况。

  “在动物实验中,我们知道维生素D对免疫系统有各种各样的好处。但我们以前从未证明过补充维生素D能够预防自体免疫疾病。“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维生素D是如何预防自体免疫疾病的。潜在的机制有很多。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免疫系统区分自体(正常人体组织)和非自体(比如致病微生物),也可能有助于减少对自体的炎症反应。”②

  总的来说,这项大型临床试验表明,长期补充维生素D有助预防自体免疫疾病,尤其对50岁以上的人来说。

  维生素D,对人体健康很重要

  关于维生素 D ,最为大众熟知的便是在钙的代谢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不过,维生素D缺乏还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甚至癌症、自身免疫疾病、感染和总死亡率等有关。

  1. 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2018年6月刊发的美国癌症协会等组织的国际研究小组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 在维生素D未达到美国国家医学院(NAM)推荐标准的人群中,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要提升31%。③

  2. 或可减缓糖尿病进程

  2019年刊发在《欧洲内分泌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高剂量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机体葡萄糖代谢功能,或能帮助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慧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有一些动物试验及一些人体试验显示,维生素D具有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维生素D通过抑制脂肪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改善肝脏胰岛素敏感性,从而会一定程度对血糖降低有帮助。但长期服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不建议单次大剂量补充。④

  3. 保证骨健康

  人的骨头中最主要的成分是钙,但是光补钙还不够,因为人吃进去的钙,能否进入骨头还要取决于维生素D。如果儿童时期维生素D缺乏,常常会导致佝偻病。

  4. 关乎情绪健康

  《维生素D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一文提到,一些研究发现,情绪低落和抑郁也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以前研究显示晒太阳能缓解抑郁症状,这也与维生素 D 有一定关联,因为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 D 的好方法,而维生素 D 缺乏的老年人常伴有情绪低落和认知差等表现。⑤

  5. 影响记忆力

  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阮祥燕2021年2月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维生素D不但会影响钙的吸收,它还对脑神经有营养、增强传导的作用,所以其缺乏可影响记忆力。⑥

  这几种人群容易缺乏维生素D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众户外活动时间日趋减少,进而影响到机体维生素 D 的合成,而维生素 D 缺乏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

  1. 老年人及婴幼儿

  老人食欲不好,进食量减少,必然会导致某些营养素缺乏。《中国人群维生素 D 缺乏研究进展》中提到,老年人各季节维生素 D 缺乏都很严重。2000 年对辽宁省沈阳市(41°N) 60 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维生素 D 缺乏的比例在春季和秋季分别为 98. 8% 和 78. 8% 。⑦

  此外,婴幼儿户外活动少, 生长发育迅速,也容易缺乏。⑧

  2. 生活在北方地区人群

  维生素 D营养状况有明显的地域分布, 北纬 35以北地区维生素D缺乏比较严重,北纬25以南地区维生素 D营养状况良好,中部地区居中。⑧

  此外,季节也会产生影响,冬春季节更容易缺乏。

  3. 室内办公人群

  久坐不动,一天大部分在室内的人群,也是缺乏维生素D的高危人群。他们很少接触阳光,维生素D只有经过紫外线的照射转化成维生素D3,才能被人体吸收。

  4. 肥胖人群

  既往研究发现,肥胖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可能与大量维生素D蓄积于脂肪中,影响其生物活性的发挥。⑨

  补充维生素D,记好这2点!

  维生素D可不能瞎补,补充前最好先做个维生素D的检测。生活中,增加日照时间和富含维生素D食物的摄入量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最有效的方法。

  1. 晒一晒

  通常春夏秋季,可以选择在11∶00-15∶00,将面部和双上臂暴露于阳光下5-30分钟,每周3次即可达到预防目的。⑪

  2. 补一补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杨文英2013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建议,平时可以多吃些鱼类、动物肝脏、水果蔬菜等,也可利用补充剂。⑫

  来源:健康时报、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