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无障碍阅读
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遂溪 > 镇街简介

港门镇

  • |
  • |
作者: | 来源:遂溪县港门镇人民政府 | 时间:2025-08-01 15:07:47 点击数:-

【概况】港门镇位于东经109°46′,北纬21°13′,地处遂溪县西南部沿海地区。全镇东接北坡镇,西临北部湾,南邻乐民镇,北部与草潭、杨柑两镇相接壤,距离遂溪县城68公里、湛江市区78公里。境内有省道S545、县道X683、X684、X820通过,遂溪县乐民河贯穿而过,是遂溪县毗邻北部湾的重要海岸线。行政辖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2万亩、林地面积3.74万亩、海岸线12公里、海洋滩涂1万多亩,土特产有货湖铁皮石斛、吴家荔枝龙眼、红心火龙果、菁源番薯等,风景区包括石角渔港、黄屋湿地公园、港门埠海滩等。2023年,全镇下辖行政村12个、自然村105条,总人口4.4万人。

【经济发展】2024年,港门镇完成生产总值17.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0.6亿元,第二产业0.8亿元,第三产业6.3亿元。  

农业  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5万亩,产量超3万吨。创新成立全县首个镇级产业振兴促进会,构建“政府引导+协会运作+市场驱动”发展模式,港门番薯、瑶柱、石斛、林地鸡等特色农海产品市占率提升,“港门优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初步显现。

  工业 2024年,港门镇有个体工商户1660余户,企业111家,其中发展良好的企业包括:遂溪县洋泰网具厂、湛江合兴农业有限公司、湛江胜兴木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

  服务业 2024年,港门镇有圩市1个,每月农历的“3、6、9”日为圩日,有超市6家,酒店宾馆4家,药店8家,物流点12个,金融机构网点2个,保险公司1家,通信公司2家,理发店15家。

  【乡村振兴】2024年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项目申报入库32个,总金额2383.2万元,惠及8个行政村12条自然村。统筹40余万元推进我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县道公路亮化工程覆盖主要街道,夜间通行安全性显著提升;镇标识牌工程全部完工,镇容镇貌焕然一新。投入47万元实施元塘村排洪渠建设项目,根治困扰村民多年的内涝顽疾;投入29万元建成边连塘村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工程,村民耕作出行更加便利。

  【镇区建设】加快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圩镇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深化与“中”字头央企合作,建立“规划先行+央企赋能”协同机制,积极谋划推动典型镇建设,争取更多项目落地。把“七个一”项目作为打造美丽圩镇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断提升镇区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切实增强镇域综合承载能力与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美丽圩镇会客厅(港门镇振兴广场)建设,打造“商贸服务+文旅体验+特色展销”三位一体综合枢纽,通过一镇一广场,激发“镇”能量,加快实现“镇域兴旺”目标。

【社会民生】深化“分层分类+动态监测”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社会保险等政策精准落实,确保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健全完善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机制,深入实施“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行动。加快“长者饭堂”建设,为生活困难老年群体提供助餐服务,健全“湛江慧养”特色养老服务。纵深推进“双百工程”,推动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全域覆盖特困群体服务对象,织密民生保障的精准服务网络。认真落实惠农支农政策,精准发放惠民惠农补贴,切实维护农民根本权益。扎实做好新时代双拥优抚工作,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拓宽重点群体高质量就业渠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关爱保护,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筑牢校园安全立体防线。依托港门镇教促会,健全“奖教助学+人才培养”机制,培厚我镇崇文重教的社会土壤。全方位推进健康港门建设,大力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稳步提高民生支出,紧盯发展急需、升级急缺、民生急盼三大领域,补齐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文化体育配套设施,推动圩镇功能品质全面迭代升级。

【综治维稳】健全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打击走私、偷渡等突出犯罪活动。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创新,全面推行“1+4+3”基层治理模式,有机融合“平安夜访”等机制,加强风险源头防控,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升信访工作水平,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推动社会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安全生产】扛稳扛牢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狠抓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道路交通安全、建筑施工安全、人员密集场所、工矿商贸和“九小”场所、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水上安全等行业领域开展排查整治,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确保“全覆盖、无死角、不遗漏”,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自然灾害防范与应对能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统筹整合应急资源与力量,构建统一指挥、专长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机制。推进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知识、技能普及行动,推动相关教育活动进学校、进企业等,全面提升干部群众的灾害预防、应急避险及自救互救能力。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