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无障碍阅读
您的位置: 首页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医疗信息

遂溪建新镇黄宅村——医疗送到家门口 村民幸福感满满

  • |
  • |
作者:刘金凤 | 来源:湛江晚报 | 时间:2020-07-20 11:44:07 点击数:-

  遂溪县建新镇黄宅村村民王慧玉今年70岁,患白内障已经两年,去年开始,她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使,甚至连走路都容易被绊倒。家人劝她去医院看看,她想:岁月不饶人,老眼昏花是正常的事,省得上医院花冤枉钱。但是近日她接到了村里的通知,说县里有眼科医院要进村开展扶贫助残光明行动,免费检查白内障并免费做手术。这是多好的事啊!义诊队进村的这天,她早早就来到村委会办公楼前。

  精准扶贫改变黄宅村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日子越过越好。

  

  微信图片_20200720114604.jpg

村民脸上的笑容是对幸福生活的点赞。


  村民生活好

  义诊贴心服务身体越来越好

  走进黄宅村,首先被热火朝天的义诊场面吸引:几个白大褂逐个为村民提供视力检查和仪器检查。杨华秋是遂溪晶亮眼科医院一名防盲干事。当天,他和眼科医院的几位同事负责给黄宅村的村民提供眼科检查服务。

   “我以为我们来得早,没想到村民来得更早。”他说。据了解,当天的扶贫助残光明行动由晶亮眼科医院、遂溪朝阳慈善会、遂溪残联共同发起,旨在为村民的眼睛“保驾护航”,在对眼睛进行检查和视力测试的同时,还会对爱眼、护眼、预防眼病进行科普。

   “我们发现许多村民很不重视健康用眼,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青光眼、弱视、白内障比较多。” 杨华秋说。虽然扶贫助残光明行动以五保户、低保户和贫困户为重点服务对象,但是每次进村服务,医务组都希望为更多村民服务,让大家了解爱眼护眼的重要性,懂得提前预防,而且,“现在的农村新医保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村民参加扶贫助残光明行动,新医保出一部分,慈善会再出一部分,个人的压力大大减轻。”杨华秋说,邻村有一对夫妻都得了青光眼,接受了免费手术,从检查到出院只花了挂号费和两天住院的伙食费就治好了,省了一两万元,这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这几年进村的公益队伍多了,为村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多了,有护耳的、护眼的、防癌的……感觉在家门口就能看各种病。这样很好,都关注健康了,身体越来越好,活得越来越久!”王慧玉说。

  村里“别墅”住着比城里舒服

  村委办公楼前有一个榕树广场,几棵大榕树绿荫如盖,遮得树下一片清凉,地面已经铺上了水泥。炎热的夏天,这里成了村民最喜欢的地方,妇女在村荫下乘凉拉家常遛娃,怡然自得。

  72岁的老村支书黄南珠进进出出,不时忙里忙外。他戴一顶渔夫帽,穿一条迷彩裤,皮肤被雷州半岛的阳光烤成了古铜色,脸上皱纹沟壑纵横,身板儿硬朗,让人想起一棵老松树。

  黄南珠生于1949年,当了几十年的村干部,在村中德高望重。“黄宅村变化真是太大了!”他由衷地说。黄宅村的变化,他是参与者,也是见证人。

   上世纪80年代,黄宅村还在旧村场,到处都是茅草房,1984年搬到现在的地方建起新村场。村里地少,年轻力壮的村民都往外走,到城里务工挣钱,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村里盖起了砖瓦房;2000年以后,村里陆续有人建起了楼房;近几年,村里建楼房的人越来越多了,占了“半壁江山”。

  人口越来越多。解放前村里才200多人,现在有1000多人,很多村民赚了钱在城里买房,搬到城里住了,比如黄南珠的两个儿子都在城里安了家。

  人居环境是越来越好了。过去进村的路全是泥土路,晴天一身尘土,雨天一身泥浆,去年底,2.6公里的乡村公路修好了,村场也硬底化了,建起了篮球场、休闲小广场,改造了水塔。整个村庄规划了10条巷道,条条6米宽,等两边种上绿植和树,路灯一拉,晚上在村里散步就像在公园一样了。

  黄南珠对眼下生活很满意,农民看病有了新医保,孩子义务教育阶段不花钱,“有钱了在宅基地上建幢楼房,乡下空气多好,地又宽敞,住在乡下的别墅里,不比城里的楼房住着舒服?”他想不明白,现在农村条件越来越好了,年轻人为啥还老想着往城里跑。

  聊到这个话题,一位在一旁乘凉的妇女加入了讨论:“城里的教育好一点吧。”她叫陈婷,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陈婷今年三十五岁,老公在村里帮人建楼房,一天挣三四百元,她负责照顾上小学的孩子和操持家务,“有能力的把孩子送到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我还指望着孩子考大学罗。”陈婷说。她现在有两个生活愿望,一是孩子好好读书;二是经过努力,过几年家里也能建楼房。

  发展心思活

  盘活红色资源  打造“历史文化牌”

  王华聪是一名扶贫干部, 听过西沙礁盘的海风,唱响过壮志凌云的歌曲,曾获得全军歌唱比赛金奖。2019年5月20日,怀着一身“武艺”和一颗热心的他来到黄宅村“上班”,很受村民和孩子们的欢迎,这也有利于他施展抱负。

  “那时,村里还是黄泥路,车过一身尘,村里只有一个公共厕所,上厕所要排队……”当时的条件虽然不好,但他满怀热情。当他了解到这条村的历史,知道这是一条革命老村庄,有黄天成、黄学增这样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可以挖掘,心思活络了。

  经过一番调研之后,他在工作日程上写下了几件事:修路、建公厕、装空调、助学、尊老、成立联合社发展农业经济、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一年多过去了,乡村公路修进了村,村道也硬底化了,2座公厕建了起来,装了空调的村委办公楼成了孩子们学习娱乐的好地方。发展经济和挖掘历史文化,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他请来了湛江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希望能好好挖掘整理这条革命老村庄的历史,他希望能在这里建一座黄学增纪念馆,把黄宅村的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一方经济。

  “以革命精神凝聚村里的人心,用产业振兴乡村经济,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村里共谋发展,这是我对黄宅村期待的模样。”王华聪说。


【打印正文】